第(1/3)页 惠民河彻底贯通,粮船鱼贯入城。 苏允甚至都没有跟蔡村有任何口角之争,便让蔡村主动拆除鱼池藕池,且让失手杀人的青壮主动投案,润雨细无声一般便将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给解决了。 一时间,朝廷诸公纷纷侧目。 这叫什么,这就叫能力。 有些人将苏允进入南衙之后做的几件事情给联系了起来,顿时很是震惊。 这苏允短短时间内便做下这么多的大事,看着像是随波逐流,但仔细分析一下,却像是步步为营的结果。 先收六曹主事,积攒了力量,然后一举覆灭左右厅。 随后明面上支持李清臣,等到李清臣即将功成的时候,随即半渡而击,一下子将李清臣给干翻了。 不仅如此,还将治理运河的大功劳尽数揽入怀中…… 此子心思深沉,手段亦是毒辣得很啊。 有些大臣甚是不喜。 这种年轻人就是利益熏心,为了自己的功劳,不惜对同僚下手,这样的人,以后谁会跟他当同僚,谁又会让他当下属? 苏允亦是从邓起处听说了一些诸如此类的消息,不过苏允并没有过于在意。 他所作的一切事情,尽皆是自保而已,全都是别人欺上门来,若是不反击,反而会成为他人把柄。 比如说那通判检阅府库之事,原本可以敷衍着过去,可是李清臣都当着众人说了出来,苏允若是不认真检阅,到时候出了问题,这就是一大罪状。 不过这左右厅也太不经查,破绽太多,一下子全都进去了。 这能怪他吗? 还有邓起的事情,人家就是专门来坑自己的,若是不反击,难道要被动挨打,至于邓起弃暗投明,那只能算是意外之喜了。 至于与李清臣之事,其实自己还真没有想要报复的想法,只能说是时也命也,李清臣自己过于刚愎自用,最后将事情推向这种局面。 就是不知道官家与李清臣之间有没有存在什么龃龉就不知道了,其实这事情若是让李清臣继续做下去,惠民河终究是可以贯通的。 至于死一些人……对于大宋君臣来说,也算不上什么大事。 不过那不是苏允该考虑的问题了,位卑言轻,还是安心躺平为好。 至于别人说他是官场扫把星,以后不会有人跟他当同事,也不会愿意让他去麾下当下属……嘿嘿,跟谁当同事,这可不是你们能选的。 官家要我跟谁当同事,我就跟谁当同事,你们要是觉得不舒服,那你们申请调离,或者辞官好了,嘿嘿。 至于什么提拔不提拔的,我有两位叔父,岳父大人是章惇,两位前程远大的座师,哦,还有官家照拂着,需要你们多事? 哦,是了,关键是自己就想安安稳稳当个小官而已,提不提拔的,还真是不甚在意啊。 所以这些许流言蜚语,对于苏允来说就像是清风拂面一般。 倒是苏辙有些紧张,唤了苏允去嘱咐了一番,让苏允以后先稳住一段时间不要搞事情,不要又把谁给搞了,真要坐实了这个名声,以后真到了人人畏惧的局面,那可就寸步难行了。 苏允从善如流。 只要没有人来搞自己,自己怎么会多事。 想来现在南衙也没有谁会来招惹自己了吧? 过了些时日,李清臣被调去杭州当知州了,好在寄禄官阶还往上提了一阶,算是给了他一个安慰吧。 但明眼人都知道,这就是一种贬谪。 鲤鱼跃龙门失败了。 李清臣离去之前,竟是主动请苏允吃了顿饭,说是补上苏允的接风宴,之前苏允到南衙,没有人主动请客吃饭,是他的问题,这次要走了,请苏允吃个饭,算是补上。 话是这么说的,但实际上李清臣却是来跟苏允做些弥合的。 在酒席上,李清臣与苏允说了好些话,主要的主题是跟苏允道歉。 说这些时日想了许多,觉得自己这些时日对苏允颇多不敬,没有公事公办,反而总是以一种前辈的心态在做事。 以至于不知不觉得罪了苏允,心中觉得甚是过意不去,希望苏允原谅云云。 苏允倒是有些惊讶于李清臣的转变,若是李清臣很是愤怒,他反而能够理解,毕竟以他对李清臣的理解,这会儿该当如此,但李清臣这般表现,却反而令苏允觉得有些诧异。 李清臣见苏允疑惑,忍不住苦笑道:“苏通判,今日就我们两人,我便说几句交浅言深的话,也免得你对老夫有些误解。 此次的事情,说到底是老夫没有作对,也没有做好,是老夫得罪了你。 当然啦,老夫自然可以对你有恨意,与你从此交恶,毕竟以老夫的官位,你一时半会要威胁到老夫也是不可能。 但老夫子侄不少,在朝廷中任事也是不少,以你的能力,以后估计很快便会成为他们的上官。 朝廷里圈子太小,抬头不见低头见的,指不定什么时候便有交集,您若是心里有怨气,那他们可就遭殃了。 所以,这算是老夫的一点私心,还请苏通判以后手下留情。” 苏允心下了然,这么说就合理了。 李清臣不愿意苏允记恨于他,苏允自然也不想被李清臣惦记着,赶紧诚恳道:“您就是我的长辈,教训一下小侄几句,那真是没有问题的,小侄也从不觉得有什么问题。 清理惠民河一事,其实小侄也并非抢功劳,实在是不知道为什么,莫名其妙的这事情就落我头上了。” 李清臣有些苦涩,道:“老夫明白的,此事真怪不得你,你从一开始便支持老夫,资金、人力你都给调配到位,还规劝老夫要循序渐进的行事,是老夫有些急功近利了,唉。 不过总而言之,咱们两人是没有什么冲突,自然也不存在龃龉,以后贤侄若是经过杭州,定要让老夫好好招待你。” 苏允自然是积极逢迎。 李清臣走了。 然后苏允的寄禄官阶被提了一阶,成为宣德郎。 这个寄禄官阶倒是让苏允匹配上南衙通判的职事,之前的宣义郎任开封知府通判,其实是有些高配了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