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八章 苏允的野心-《眉山苏氏,苏允最贤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可以说,这十三经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的底层架构,别看有些人批判儒家犀利得很,但仔细去剖析这个人,他依然是深受儒家影响的。

    就算是去留学归来,一副二鬼子样,但真把他跟外国人放一起,你依然可以清晰感受到他就是一个中国人。

    经典的问题不大,问题出在于注释他们的人身上。

    五经注我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,比如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,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,还有春秋三传等等,说是为正经注疏,但里面的私货可太多太多了。

    苏允不否认这些人的成就,但里面有些东西他并不认可,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是有谬误的,会造成大影响的。

    以前苏允对经义不太了解也就罢了,现在机缘巧合之下闯了进来,何不尝试着纠正一下?

    苏允不是一个不积极的人,而是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,那也不用头撞南墙,比如说当官拯救大宋这件事情,他是觉得就算是神来了,也没有办法拯救的。宋朝立国不正,为了维持这架底盘有缺陷的马车跑动起来,赵家人给这架马车叠了太多东西了,一旦想要通过变革拯救这架马车,就会发现,你但凡想要抽掉任何一个东西,这架马车立马就得散给你看。

    所以,除非将这辆马车全都拆了重新构建一个扎实的底盘,否则根本救不了大宋朝。

    明知不可为,自然就不为了,逍遥一些过日子不更好?

    但他现在的目标又不同了,修史书这个事情,大家各抒己见,想怎么修就怎么修,了不起大家互喷口水,但修了就是修了,没有人拦得住你。

    而纠正经义这个事情,比修史书的争议可能要大得多,而且可能风险更高一些,但这个时期,正是最好的时候啊。

    儒家思想从春秋时期正式形成,经历了秦朝的低谷,在汉朝时候开始系统化。

    传到隋唐时候,儒家思想开始变得僵化,好在有一个韩愈重振儒学,经过五代的混乱时代后,宋人开始觉得儒学又渐渐进入一个僵化的阶段了。

    所以,最近这几十年,就是儒学重新掀起新高潮的时期。

    现在已经有这个端倪了,王安石的新学、周敦颐、张载、邵雍、二程等人的理学、苏轼兄弟的蜀学等等,到了朱熹这个理学的集大成者的出现,让理学成了影响后世千年的儒学。

    后世人多仇视理学,认为理学是文化糟粕,但在苏允看来,理学其实并没有糟糕到那个地步。
    第(2/3)页